第034章:是小作坊

第034章:是小作坊【还觉得元乾表叔家没赶上这一趟有些可惜】

郭元乾摇头, “家里的电话未必能打得回去国内。港城跟内陆需要跨境呢,现在港城又在大不列颠治下,估计要去电话局才能打跨境的长途电话。”

“这边打电话也这么难呢。”安梅知道在津沽打电话是很不方便的, 打个电话要去电话局排队排很久,所以平时都是通信或者是有急事就发电报,没想到来港城了, 打个长途电话也这么不方便呢。

郭元乾是听张可行说过一句给客户打电话要去公司, “可行他们不是也做出口生意么?那天他提了一句, 给国外的客户打电话要去公司。我估计他们家也只有公司里电话线是可以打国际长途的。”所以,他以此来猜想, 家里迁过来的电话线应该是不可以打跨境长途的。

“是在他们公司里?这可不好去他们公司里借用电话,那我们要跟津沽那边通电话也得去港城电话局排队了。这年头打电话那是哪里都要排队的, 就算是你去了宝安,要打电话到津沽也不是立马就能打电话的吧?”安梅不看好丈夫去宝安那边打电话, “那边一样的人生地不熟, 你过去一天时间都未必能办成事, 住一晚上也未必排得上。再说离将来还有十多年呢,这十来年每次打电话寄信总这么往宝安县跑么?”www.zmdbu.com 百香果小说网

郭元乾确实是不知道宝安县的情况, 想着要去宝安县也是想着离港城最近的就是这个地方,“除了想去那边打电话寄信, 我也想看看以后能不能在那边采买一些东西,像大米干货这些,在附近的菜市场买不合算, 好吃的轻易买不到,买得到的又不好吃。”这几天买来的大米味道就不太好,他们习惯吃米饭的,这个就比较挑一些。

“这个倒也是, 这海岛上买东西总不比在内陆便利。”安梅也不太适应这边的大米,她还有一些犯愁,“就算是这些年还可以在宝安县采买,等以后两边闭关了可怎么办?你这往宝安县打电话寄信以后也要去不了呀。”

郭元乾暂时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将来不方便的时候,断了联络也就断了。但采买这一块,总不好我们自家去买地种田,也许到时候就有其他的办法了。”

“与其十来年以后突然间断了联络还不如近几年慢慢断了联络,”安梅摇了摇头,“有个时间的缓冲,又离了这么远,慢慢断了联络也算是正常,而且对那边的影响也不至于太大。”至于采买,“不知道表舅家里是在哪里买的大米?”安梅之前还没有想到去问表叔家,“下回问一问,表叔家里也是吃米饭的,来了两年多了,应该有门路。”

断联络总是要断的,妻子的提议也不是不行,只是采买这一块去问表舅家里,郭元乾有些犹豫,“日常采买这样的事情也问表舅家里?”这样的话打扰表舅家里也太多了。

“这有什么不能问的。”安梅看着表舅还是挺关心他们家的,“你看买车、装电话表舅都很替我们操心,还给你推荐可以投资赚钱的行业呢。”

郭元乾隐约知道一点表叔的想法,“他嫌我不上进呢。”所以就想推着他上进。

“我也是舍不得普通日子,这时间久了,都没有什么野心了。”安梅有些自嘲,其实她并不想要投资开什么厂子,孙女无恙的建议就挺好的,拿现在手里的钱买几栋楼收租,不能大富大贵,可也勉强能够旱涝保收,一家子平平淡淡的过日子。

当初他们一家被迫从金陵城迁居津沽的时候,他们就熄灭了所有的野心,一个小小的烧酒坊开得也挺满足的。后来儿子儿媳妇投身革命,丈夫经常要借着收粮食酿酒的名义出门替儿子儿媳妇的队伍运送物资,那个时候,她就在家里提心吊胆地守着烧酒坊守着长孙,当时只觉得能过普通的日子才是福气。

虽然不太想,但她也知道,表叔其实是一片好意。做长辈的,都希望晚辈能够过得比现在更好,更何况于表舅来说,这是顶顶好的机会,港城一切都在发展。

郭元乾其实也没有心力投资开什么厂,但表舅提了几次,而且确实是一片好心,“可行说要送资料过来,看看资料再说吧,真要是投资少,不用太过费心的行业,也可以试一试。别的不说,场地就不必太操心,现在我们有三栋楼收租了,都是那种一楼二楼是商铺的楼,到时候随便抽出来一两个商铺来用也就行了。”

郭元乾想的是那种不是很大的制衣店。

如果是这种,安梅觉得也能接受,家里大家穿的衣服,都是她手工做的,单说做衣服这一块,她倒是不怵,针线活那是从小做到大的。

张可行说要送资料过来,都没有等到过夜,他回了家跟祖父问了安,就去收集资料了,申城过来做纺织业成衣业的不要太多,这资料收集倒也不麻烦,家里本来也有一些,再跑了一两处也就收集了一大堆资料送过来了。

夫妻俩谈完心,照看菜地的时候,张可行抱着厚厚一叠资料上门来了。

别说郭元乾,安梅都有一些过意不去了,“可行,你这是到家歇都没歇一会,就出门去找资料了?”这么多的资料应该不是全部都是家里现成就有的,不然张可行到家就送过来了。

“这个资料好收集,我打了两个电话也就成了。”张可行把资料放到郭元乾一家僻出来的学习角桌上,“有开制衣厂的一些注意事项,有目前各家制衣厂的经营状况,也有一些布料供应商的资料,还有就是一些国外跟港城这边服装杂志,这杂志上面的衣服都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不过,我听可昕姐,流行过几年又转回去了,只当是参考吧。”

郭元乾随手一翻,这资料挺齐全的啊,他拿了一叠资料,却是纺织工厂的资料,厚厚一叠,“这港城的纺织工厂确实是多。”

“这几年港城来了多少申城的大老板啊,纺织业可是申城的经济支柱。”张可行自家不开纺织厂也是有缘由的,“我们家原本也想过开纺织厂的,发展前景是真的好。但我爸是工科的嘛,他专业就是这一块,这才开了五金加工厂。”虽然不比纺织业这样红火,但经济效益也挺不错的。

郭元乾一边听一边翻看纺织工厂资料,看到其中一家他顿了一下,把资料递给妻子看。

安梅一看也愣了一下,这不是当初跟她们买染丝方子的那个大老板的公司么?没想到,事隔多年,对方竟然也来了港城。

张可行看这情形就觉得有点什么,但他也没有出言打听,只给表叔介绍这些纺织工厂一般是以哪一块的布料为主打,“他们的资料上面都有写基本上所有布面料都做,但每个纺织厂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这些主打产品一般都是生产量最大,品质最好,价格也最实惠的。”不然在市面上就没有优势了。

“你对这行业也挺熟的。”郭元乾看资料上面有手写备注。

张可行点头,“纺织业是去年起就发展得很不错了,本来家里有想过是不是也跟风今年开个纺织厂,但今年五金厂的生意也非常好,家里就这么些人,也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再开个纺织厂,就有些忙不过来,也就搁置了。这些是我当时研究过的,所以有做过备注。”

“难怪这么详细。”郭元乾看上面不光写了这些纺织厂的主打产品,还连他们合作的大客户资料都有,看来当时是真的有深度研究过的。

当时是真的有考虑过开纺织厂,可不是收集了很详细的资料么,张可行又从资料里翻出来一叠资料,“开制衣厂需要用到的机器,这几个厂有提供。如果面料全部外购,那只需要有拷边机、缝纫机、断布机、电剪刀之类的也就差不多了。我觉得刚开始的时候,面料外购比较省事,这样就不需要准备大型机器了。”

这叠资料是安梅接过去看了,大批量生产成衣自然不能全部靠手工了。拷边有专门的机器,缝纫有专门的机器,这都还分单双边的,剪裁自然也不是全部靠人用剪刀来剪裁的,有断布机跟电剪刀。

若是这样来生产,安梅觉得自己对成衣制衣厂这一块还是挺陌生的。

但她心里也明白,大批量生产肯定跟手工制衣不一样了。

三个孩子都在一旁看英文教材,坐累了他们就起来扎马步,这会耳朵里听着长辈们说话,郭无恙就凑过头去看了一眼奶奶手里的资料,正好看到断布机,“表叔,这个断布机是切断布料用的?还是可以用来裁剪的?可以一次裁剪几十层布料吗?”

“这个是切断布料用的。”张可行没有留意过有没有一次裁剪几十层布料的裁剪机器,“你说的一次可以裁剪几十层布料的裁剪机器我可能得问问,电剪刀用得好的可以一次裁剪几层布料,但几十层布料暂时还是不行的。”

那就是有可能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来了,那种机器,好大一张台面,好大张的几十层布料咔咔咔就全部裁剪好了,还是裁剪出来不同的形状,这么复杂说不定是电脑控制的。现在这个年代,有电脑没有啊?可能已经有了,但就算是这会有电脑了,也不可能做到电脑控制机器做这么复杂的操作吧。

郭无恙听爷爷奶奶跟可行表叔真的讨论起来开制衣厂需要做什么准备,先是场地,不管是多大的规模,至少也需要五个车间,大货裁剪车间,大货生产车间,整理包装车间,面料及成衣的储存仓库,打样车间。

这个场地倒是不用担心,除了买洋房那天买的那栋一号楼稍微小一些(沈家也有更大一栋的,但没打算出手),今天买的两栋出租楼都挺大的,二号楼一层楼有十二个套房,三号楼一层是十六个套房。

这样大的场地,小型的制衣厂只一层也就够了,再不够就两层嘛。至于女工的宿舍,也可以用出租楼里的套间。

反正是自家买下来的楼。

郭无恙有些惊讶,爷爷奶奶跟表哥讨论得这么热烈,这么详细,这是已经下了决定了吧。

开制衣厂就开制衣厂吧,反正爷爷奶奶还年轻,完全可以开嘛,有事情牵着,说不定精神反而更好呢。

张可行一边跟表叔表婶讨论一边把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到时候再整理一下,也就很完善了。

郭泰安认真听了一会,后来感觉屋子里好像暗了下来,他看了看外头的天色,就悄悄起身去厨房准备做饭。

郭无恙拉亮电灯,也跟着哥哥去了厨房,虽然她炒菜不太好吃,但可以帮忙淘个米洗个菜什么的。

“表叔能吃辣,炒两个辣椒菜吧。”郭泰安打开冰箱,很快就决定下来今天的菜单,平常家里一般是两荤菜一个素菜一个汤,今天加一个,四菜一汤吧。

既是自家人吃饭,倒也不必非得按人数定菜数。

郭无恙对于哥哥的安排没有意见,因为哥哥已经学会做菜的缘故,她虽然七岁了,平时在厨房里还是打下手居多,没怎么上过手炒菜呢。

郭家喜欢猛火爆炒,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米饭也焖得差不多了,郭泰安就开了火炒菜,他两个锅一起炒,没多久四菜一汤就好了。

郭无恙让这会跟进来的弟弟帮忙取筷子,她则是端了饭碗送到餐厅,再把菜一一端上餐桌,然后才喊三位长辈吃饭。

讨论得忘神的三位长辈这才发现,原来已经到了吃晚餐的时候了。

饭菜都好了,郭元乾就喊了李宵,让他去给隔壁说一声,张可行今晚就在这边留饭。

张可行这次就没有推辞了,跟着一起入座。

李宵回来了,就端着自己装了饭跟菜的大碗去外头吃了,他在张家养成的习惯,不上主人桌吃饭的,郭元乾眼见说了也没用,只得听由他了。

“表叔,听他的吧,他没这习惯。”张可行让郭元乾不必上心,他今天费了不少脑子,也有一些饿了,看表叔动了筷子自己也开动,“这菜味道不错啊,这是泰安炒的?”无恙才是个几岁的孩子,想来就是郭泰安炒的了。

郭泰安回了他一个笑脸,“表叔喜欢就成。”表叔帮了家里这么多忙,他是很乐意招待表叔的,“要是喜欢,表叔可以经常过来。”

“就是这个米饭,可能不太合你的胃口。”安梅这会也想起来大米的问题,“这是我们在附近的菜市场买的,只能挑到这个了。可行,你们家的大米是在哪里买的?我吃着比我们家的要好吃。”

张可行平时还真的没有特别关注这个,他仔细想了想,“家里的米,好像就是在港城买的,阿茹说是丝苗米,是……”他想了好一会才想起来,“好像是元朗丝苗米。”

“就在港城?”郭元乾仔细想了想,“就是挨着宝安县的那个元朗吧?这个好像得过海。”

张可行倒是知道元朗在哪里,“对,是挨着宝安县了,珠江口那边的屯门还要再过去了。我想起来了,之前听阿茹姐说过,那一片还有不少人种田。”阿茹姐就提过那么一句,他仔细想才想起来了。

“这个元朗丝苗米,好像菜市场没有卖?”反正那天他们在菜市的粮油店挑的时候,就没有挑到。

张可行也不清楚,“晚点我问问阿茹姐,家里的厨事是她在管着。”他觉得买米嘛,反正他们家也是要买的,就说让阿茹姐帮忙带,“那边挺偏远的,阿茹熟,不如交给阿茹姐。”

“也不怕,家里现在有车,也可以我们去买。”说到这个,郭元乾想起李宵是阿茹的丈夫,元朗那么远,又是买米,总是从车里开车去的吧,那么,“李宵应该也知道。”

张可行觉得李宵应该知道,他看李宵在外头吃饭就扬声问了一句,“李哥,家里的丝苗米,是你开车去买的吗?”

“元朗丝苗米吗?之前是我开车去买的。”李宵听到三少爷问话,就端着碗进了屋,“但去年的新米一出来就售罄了,今年的新米还没出来,还得等两个来月。”这个米虽然贵,六元港币一斤,比普通香米要贵五倍,但是味道好嘛,很多人买的,去得晚就没了,“那边还有东涌白米,味道虽然不比元朗丝苗米好,但也还行,不过,我估计去年的也都出完了,今年的还得等。”

原来这个元朗丝苗米如此畅销,也就难怪他们在菜市场的粮油店买不到了,早在元朗那边就已经卖完了,哪里还能在外头买到呢。

张可行也不确定家里的丝苗米还剩下多少,就说回去看看,“要是还有,我给表叔送点过来。”

“不用送过来,今年的新米也只需要再等两个月了。你们家里的既是去年买的,家里剩得肯定不多,表舅吃习惯了的,你别把表舅的口粮给送过来。”郭元乾既然知道这米这么金贵,又怎么好抢表舅的口粮,“到时候你们家买的时候,也知会我这边一声。”

张可行自然要看一下剩余的量够不够祖父的,“我会留足祖父的量。”

“真不用。”郭元乾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劝住张可行不再过问这事。

张可行看表叔都有些急了,到底是答应不跟祖父提这事,但他也对这事上了心,原来家里经常吃的米其实不那么好买的啊。

郭元乾这边则是坚定了往宝安县跑一趟的心思,别管十几年以后可能会闭关,现在这十来年还是往那边采买吧,至少味道不错的大米不至于像这边这样难买。

另一边的郭无恙已经在心里算开了,家里请的司机李宵,包食宿是一百五十元港币,按表叔说的,这是比较高的薪水。

而元朗米六元一斤,一天三餐,像李宵这样的体格,就算是早餐吃早点,那午餐跟晚餐怎么也得吃六两米,一个月光买这个米就得花一百零八块。

其实,就算是普通香米一块二也不算便宜了。在津沽的时候,他们家可没有买过这么贵的米,港城这边的物价确实是挺高的啊。

要说味道,那确实是舅太公家里的米饭要比自家在菜市场买的要好吃。

他们家的人食量大,五个人按四人量来算,如果也买这个元朗丝苗米,一个月买米就得花四百多,这还光光只是大米的开支,再加上其他柴油盐酱醋茶等等,开支更大啦。所以,还是得赚钱啊。

不知道郭元乾跟安梅是不是这么想的,反正他们讨论起制衣厂的事情是越发地用心认真了。

搬来洋房来住确实是其他的开支也升起来了。

郭无恙想起来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买了花,就得配个花瓶,配了花瓶发现需要更换家具,换了家具又觉得需要换房。

大概他们搬来洋房这边住,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张可行在这边呆到很晚,帮着把规划完善了才走的,好在两家就在隔壁,回去倒也方便。

郭无恙跟小皆安已经睡下了,郭泰安还在等着,看爷爷送完表叔回来了,他就问爷爷,“是不是这个制衣厂要开起来了?”

“开起来吧。”郭元乾也给长孙算了一笔账,“凭我们的家底,不一定能撑多久,虽然买了楼出租,可它的收入看得见的。按你表叔说的,制衣厂真的利益不错的话,比收租的收入要更高一些。而且,这个制衣厂投入不大。”不需要买大型机器,还不如买一栋楼贵。

郭泰安就怕爷爷奶奶忙不过来,“你和奶奶要管一个制衣厂,也不容易。”

“自然得招人,不过我们这个说是制衣厂,但就我们定下来的这个规模,其实也就算是一个小作坊了,我跟你奶奶都不准备扩大经营。”郭元乾知道扩大经营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只看自家买的这几栋楼,不都是那些有钱的大老板为了扩大经营才出手的么。

郭元乾也把自己的想法跟长孙说了,“这一个小作坊,不算我和你奶奶,至多招十个人,加工生产之外我准备再僻一间商铺出来卖成衣。出口这一块,我是不太想做的。”出口赚钱是多,但投入也大啊。

出口一般都是一个货柜一个货柜的出,这样运费划算嘛。可就算是一个月只做一两个货柜的衣服出来,工人不得几百个啊。

不说场地跟机器要花多少钱,光人工,每个月都付出几万块。他们这点家底,可经不起这个消耗。

郭泰安不懂这种大生意经,打他出生起,他就只知道家里开了个烧酒坊,知道一点酿酒的方子,可烧酒坊连伙计都没有招,做事就自家人,场地也是自家买的,哪里有什么大生意经啊。

“如果太辛苦,我们不住这边也行的。”郭泰安感觉就是住了洋房之后,家里的开支就上来了,“其实可以按妹妹说的那样,改装一下套房,我们一家子,改个三间套房也够用了。”

郭元乾拍拍长孙的肩膀,“不要担心,爷爷今年才五十一岁,你奶奶也才五十岁,我们两个身体也健旺,还没到养老的地步。这制衣厂,我们先开几年,行的话就继续开下去,不行爷爷就再开首饰回收店,这个还是很轻松的。”

“撑不住不能硬撑啊。”郭泰安如是叮嘱到。

郭元乾点头,“一定不硬撑。你也放心,虽然买机器要投入,但制衣厂红火嘛,就算是我们过几年不搞了,机器转手卖出去也可以回本的。”虽然要折价,但用过的折价也正常嘛。

“那爷爷和奶奶也不要有压力啊。”郭泰安说了这一句,看爷爷点了头,待要走,又折了回来,“要开厂了,那就先不买楼了吧?f”

郭元乾点头,“暂时应该是不买了。三栋楼你们兄妹弟三人一人栋,不过你吃点亏,你那栋要小许多。”这三栋楼他是按三个孙辈的年纪大小,在购入过户的时候落的他们的名字。

一号楼最小落的郭泰安的名字,二号楼最大落的郭无恙的名字,三号落了郭皆安的名字。洋房就落了他们夫妻的名字。

“我最年长,这样才是对妹妹和弟弟公平。”郭泰安可不会争这个,“而且买楼也是妹妹的想法,她又是女孩子,该当的。”

郭元乾摇头,“没有什么该当的,你们三个都是一样的,现在不准备买楼了,以后有机会再给你们公平。”

“那会肯定是条件更好了。”郭泰安就笑着说好,“我等着啊。”这也是个好兆头嘛。

郭元乾也笑,现在要投资开制衣厂才不准备再继续买楼,以后真的再买楼可能还真的是条件更好的时候了。

嗯,无恙还心心念念着山顶呢,看来他得上点心啊。可别把无恙的山顶梦给破坏了。

郭元乾跟老妻就这样玩笑似的说了一句。

“她自己肯定记着呢。”安梅也觉得不好破坏孙女儿的梦,“我也替她记着。”

也不会忘记啊,无恙不知道提了多少次呢。郭元乾把资料都抱进了屋,包括张可行帮忙整理的那份规划书,“我想了想,位置最合适的是一号楼,可惜小了一点,仅仅是楼下两层商铺怕是不够用制衣加门面的。”

“一号楼我记得套间要比其他两栋大一些?”那是来港城第二天看的第一栋楼,她印象还算深刻。

郭元乾点头,“套间是大一些,不过,总共也就只有五个套间,面积跟二号楼三号楼还是差得有些远。沈家还有一套占地面积大的,可惜不出手。”

“不是说沈家还在扩大经营么?也许最后还是会出手的。”安梅随口说了一句,并没有深说,“就二号楼吧,面积最大,位置也还行,其实我们不做高档服饰,二号楼的位置反而比一号楼合适一些。”一号楼反而更挨近洋房区。

郭元乾点头,“也对,我们不准备做高档服饰。”所以二号楼倒是比一号楼更合适一些,“那就选二号楼,刚好还有几个商铺还没有租出去,就留下来自用吧。”他还记得二号楼的布局,“有这几个商铺暂时也够用了。”

“到时候估计得改动一下。”安梅也记得布局,她随手画了个简单的布局,用笔标记了几处,“这里设个门牌,跟其他的商铺区分开来,这里跟后院的楼梯间是挨着的,看看是不是可以开道门,这样的话,后院的空间也能利用一部分。”

郭元乾看了妻子标记的几点,也觉得这样改动合适,“到时候就按这个来改动,后院停车也比前面方便。”

夫妻俩把布局定下来,也就罢了手,没想着非得今天把一切事情都搞定。

放下这件事情,郭元乾说起自己还是想去宝安一趟,“新米还有两个来月才出来,而且,就算是出来了,也不定我们能买得到,那么多人抢呢,我还是想看看宝安那边能不能采买。”

“那就去看看吧。”安梅虽然不看好宝安之行,但丈夫心思坚定了,她也就不再继续反对了,“到时候带着李宵一起出门,泰安,泰安也一起去吧,好歹有个照应。”

郭元乾也觉得该带着长孙多去外头走一走,“以前不敢带着他出门,”毕竟那会危险嘛,“现在去宝安还是可以带着去一趟的。”离得不远,三个人碰上一般的人还是对付得了的,“之前的大钞还剩下多少?”

“不多了,有二十六万吧。”安梅记得这个数,毕竟上了船之后,这钱就用不上了,但这个万元面值其实不太值钱,这点钱,不够用的。

郭元乾听着只有二十六万也觉得不够用,“那到时候带外币过去兑换吧。”在这里也只能换港币,而港币在内陆也是不流通的,还不如直接带美钞跟英镑,省得在这边还得跑一趟银行。

“嗯。”安梅也觉得兑换了港币再去内陆也麻烦,“那你的首饰回收店,暂时就不开了?”

郭元乾暂时是不准备开了,“等制衣厂这边上了正轨,我再开吧。开还是得开的,不然手里宝石去哪里出手?”

“今天看到那个纺织厂,”安梅提起那个拿宝箱换染丝方子的大老板,“不知道他收不收?”

郭元乾觉得估计不得收,“他家的厂子开那么大,还一直在扩建,我估计是没有这个心思收购宝石了。”

“真的是有钱。”安梅感慨了一句,那么大一间厂房,那么多工人,销量也那么大,这前期投入,真真是令他们望尘莫及啊。

不然当初人家能那么大方呢,郭元乾对这位老板的印象还是挺好的,“为人也厚道,当初他出的价确实是不错的。”大黄鱼都值不少钱了,还有宝石呢。

“确实是厚道。”她当初也不过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收获。说实话,那些年她跟丈夫能倾尽家财支付儿子儿媳妇,也就是宝箱给了他们夫妻俩底气。

虽然宝箱埋在那里二十年他们夫妻两个都没想过要动它,可是只要想到家里还有一个宝箱,她和丈夫就舍得倾尽家财支付儿子儿媳妇了。

因为在津沽也是背井离乡,在港城也是背井离乡,所以夫妻倒是并不觉得因为宝箱不得已从津沽迁居港城就得怨点什么。要怨也怨该怨的人嘛。

既然定下了开制衣厂的事情,夫妻俩接下来就要忙碌开了,郭元乾眼看目前是没法马上去宝安县了,就安排郭泰安把平安抵港的电报发了,发电报也要排队,郭泰安排了大半天,才把准备好的电报内容交上去了,交上去交了钱就完事了,反正不可能叫他们看见工作人员发电报的场景的。

发了电报郭泰安也跟着爷爷奶奶在外头跑了几天,期间两位补习老师送资料过来都是郭无恙接受的。但他们也没跑几天,因为暑假来了,两位补习老师上门来了。

前期该安排的都安排了,机器也订了只等改建好了厂房就送货过来,郭元乾和安梅把外头的事情托付给了李宵,也都回来听粤语补习了,制衣厂还是前期筹备阶段,自然还是先着紧粤语补习。

孙卫平跟苏语恒两人见识过住宿环境之后,就对郭家人越发上心起来了。

孙卫平还好,只抓粤语补习,苏语恒抓的就多了,郭泰安的功课,郭无恙的功课,甚至连小皆安他都没放过,一并补习了。

两位补习老师都住在家里,平时沟通都跟郭家人说粤语,说是要创造一个语言环境,这样对于提升语言能力有用。

这个法子好像真的还挺有用的,补习了一个星期之后,一家人就可能说点像模像样的粤语的,不多,但好些都能说得标准了。

这个标准是孙卫平跟苏语恒共同判定的。

郭无恙听着好像还是有一点差异的,但是两位老师都认定了他们有进步,说得非常好,郭无恙又不是权威方,也就没有提出异议。

反正两位补习老师这么一夸,大家的自信心都足了起来,平时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一家人出动,跟谁都说粤语。

也不知道是真的对方听得懂他们说的粤语,不管标准不标准,还是他们确实是说得标准了,反正,买菜的时候沟通无障碍。

两位补习老师其实也不是虚夸他们的,郭家人确实是语感挺好的,他们的学习进度挺令他们惊讶的。

不过再想一想,郭家才七岁的小姑娘,都说得两门熟练的外语,学粤语的速度快一些也不奇怪?

但郭家一致觉得是两位补习老师厉害,郭泰安特别佩服苏语恒,高三课本上的资料,不管他请教哪个,苏语恒都不用思索就能回答他。

但苏语恒觉得自己比高考的时候差了许多,“现在想一想,那会是我人生当中知识储备的颠峰期。”

“希望我也能像苏老师这么厉害。”郭泰安也希望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增加多一些,当然,最好不会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相关的记忆。

张可行偶尔也会过来看一看他们的粤语补习,张家最近这段时间其实也挺忙,继上次那个大客户,又有几起客户过来了,五金厂的订单是接了一个又一个,大家都忙得很,不说暑假期的张启桦,就连才结束高考的张可昭都去帮忙了,别的太专业的她还做不了,但文书工作是能做的。

张可行的奖金也是收了一笔又一笔,但他和郭元乾都抽不出时间去看楼了。订单是接下来了,那么保质保量出货这一块就得盯紧了,他手里的活多着呢。

听说不光是他们五金厂的订单量大增,就是那些纺织厂、成衣厂的订单也大增。为此,张可行还觉得元乾表叔家没赶上这一趟有些可惜呢。

郭元乾倒是不觉得可惜,他就一个小作坊,反正也没想着做出口订单嘛。

但张可行觉得可惜嘛,还帮忙催促了一下二号楼的改装进度,李宵原本只是张家的一个司机,现在什么杂活儿都干上了,好在郭元乾给加了补贴,他干得也挺高兴的。

因为郭元乾跟他说了,他可以介绍他的老乡进制衣厂上班,而且介绍一个老乡进制衣厂,只要顺利做满三个月,就给他一份介绍费。

李宵现在是十分积极地跟进制衣厂的改装,他希望制衣厂早些投入经营,然后他再把制衣厂的招工名额全部都拿下,这样就能有十份介绍费了。

有李宵这么积极负责,郭元乾省了好大的心呢,至于招工,如果李宵真的全部都能搞定的话,他更省心了,毕竟他在港城除了认识表舅一家,别的人都不认识,万一招了个不对劲的人进来搞破坏,损失大了去了。

推荐阅读:

神龙老婆带我修仙灰灰的橙子 带着高科技闯江湖 与神混在一起的日子 穿成靖康之耻后的帝姬 幻想魔方 规则怪谈,开局拥有诡异之躯 风流狂医叶孤尘 快穿之拆cp我是认真的 星航日记 [陆小凤]暴雨梨花 诱妻入怀:不宠你宠谁 唐诗会馆 斗破之顶了林修崖号 快穿之我就是想投个胎(gl) 斗罗:一人归来,番天印砸死唐三 恶鬼降世,我乃梦魇之主 我的任务世界有问题[综武侠] 随身空间到古代 全能爱豆凭实力整顿内娱 最强不死系统 鬼眼王妃:相公别装残 唯美乡村生活 凤栖梧之医手皇后 一剑化虚 消失的雨后彩虹 桃花早点铺 终极斗帝 超能进化 惊悚游戏:这个女鬼是演员 女帝霸气侧漏[快穿] (陆小凤同人)西方之玉 孤客十二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